本文寫作於近兩年前,一年前也曾刊登於蝴蝶飛訊上。
我已經忘記飛訊上有沒有修改了。
這是原文,作了一點小小的訂正與分段。
貼上來承接我前兩篇文的發想與思考轉續。
一樣是從心理師的生存困境去思考一些可能可行的方案。
---------------正文如下-----------------
多少次繼續教育上課分享時,都聽到老師跟前輩們鼓勵我們走出醫院。
然而!
究竟要遞辭呈走出醫院?還是留著一份工作餬口飯吃?這是很難抉擇的吧?
##CONTINUE##
有人也因為積極走出,努力在醫院之外的業務中拓展,
結果當然是醫院的業務照舊,外頭的業務也把假期擠壓掉,
而照顧病人心理健康與生活壓力調適的臨床心理師,自己的生活過得卻一點都不健康。
喟嘆的同時,腦袋中也曾出現一個心理師的「夢想國度」:
可以提供各種教育訓練機會、具有彈性的上班時間、
多元化的兼差機會、有可選擇性的督導團隊、
統一合理的服務價格、甚至可以有高度的行政調度,
當然也有清楚的專業劃分以及基層的心衛照顧。
可是這樣的理想國度難道只有在我的REM睡眠中出現嗎?
雖然清醒的時候往往忙著處理病歷跟個案的問題,但當大腦α波漸高的時候,
也漸漸呈現出一些組織思考與念頭開啟。
異想「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公司」
曾經在一個報導中看到以下文字:
「『急診人力派遣公司』總經理趙凱表示,『急診人力派遣公司』是依醫院所需的醫師人數
與資格,派遣適合的醫師前往。例如偏遠地區的醫院,可能各種設備不充足,最需要的是能做好把關、檢傷分類、立刻為患者做維持生命的急救措施、與盡速轉診的 醫師;而都會區設備較好的醫院,需要的是能直接處理、馬上檢查或開刀救治患者的醫師。他們的組織內各醫師有不同的專長,會依醫院所在地區、所需人力及設備 等,派遣適合的醫師。」
這些報導文字與我腦中閃過的組織被組合起來,
於是「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公司」的構想就冒出頭來,
尤其以位於偏遠地區的醫院來說,可能人力招募上有較大的困 難;這樣的狀況下,
透過「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公司」的臨床心理師輪流駐診,也許是一種可行的方式。
新手心理師的訓練也可以在這樣的制度下,得到良好的訓練 督導與管控。
而有志於發展其他方面執業的心理師們也有更為彈性的時間可以運用。
也許各公會可以漸漸趨近這種方式運作,或者考慮成立其他的工作模式。
舉例來說:有個工作兩三年的臨床心理師,他漸漸的覺得自己有所不足,
開始想要上一些進修教育,但是因為課程的時間難以安排,造成他被工作給拖著。
他也因為不想一 直被困在醫院中,於是也接洽了一些兼差,
包含協助特殊教育或是進行法務部門的相關工作,
但也因為這樣,院內有限的假期都耗用在兼差上。
加上想要尋找督導到 醫院來進行相關業務的督導,
但附近可以找到且有意願的督導,專長卻又不太符合醫院業務的所需。
想要自己到其他地方尋求督導,醫院卻認為不合成本,要求他不 得使用上班時間…。
就這樣,他的星期六、日往往在繼續教育或是自己安排的進修、可以週末進行的兼差中度過,
每個請假都是為了工作上的事情;
漸漸的,他發現 自己雖然一直在協助與教導個案時間管理以及壓力管理,
但是自己卻在碎裂的時間與混雜的壓力下。
如果透過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公司這類的組織統一招募臨床心理師,並且訂出統一的價格,
包含本薪與加給(當然偏遠醫院要多付出一點交通費或是津貼),
或是表現 優異醫院想要給你獎金,這都是具有可能性的。
但是這位臨床心理師基本上受雇於派遣公司,再由派遣公司派駐到各醫院去。
對這位工作兩三年的心理師來說,他想 要多看看不同等級醫院的營運方式與病人生態,
這樣的派遣可是一種很難得的機會呢!
彈性的十個半天
他有可能有四個半天在某家專科醫院,一個時段進行病房團體,
兩個時段則進行門診或病房的衡鑑,還有一個時段進行治療或安排其他行政事宜。
有兩個半天在某綜合醫院,一個時段進行病房團體,一個時段進行諮商會談。
有兩個半天在辦公室(可能是派遣公司或是派駐的某家醫院提供)甚至可以在家中,
書寫衡鑑報告或團體記錄並且透過網路儲存於派遣公司的資料庫。
剩下兩個時段,他若有興趣,可以到特教機構去協助,也可以到司法單位去講課或是進行團體輔導,甚至他可以啥事都不幹,在沒有人跟他搶旅館、公路的狀況下,快樂的到風景名勝去遊玩。
這樣算下來共十個半天,其實因為把時間分布開來,倘若分配得好,
尚可配合某些企業需要心理師進行週末身心健康講座或是對員工進行工作坊的需求。
於是心理師你的週休總是比人家悠閒,個案週末卻又找得到你服務。
若是有開張自費門診,這樣的服務保證大發利市!
更不用提,有些人希望有更多的進修或是進行一些學術或實務的研究,
但如果每天會談個案、從早到晚的報告書寫、在醫院工作又可能因為臨床心理師的一些特質,
常被指派進行一些特殊且難搞的行政事務。
別說閱讀文獻、設定條件作研究了,上個進修課程的時間都得東拼西湊才能氣喘吁吁的進行。
所以一旦有足夠人數進入「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業」,可以針對每家醫院
派出地理位置上最合宜,工作時間也最能符合的全職派駐「主任心理師」,
並且佐以幾位 不同專長領域的專職「駐點心理師」或兼職的「派遣心理師」(中鳥心理師),
再加上剛入行的「新手心理師」,填滿一家醫院雇用三位全職心理師的時段。
並且定期派出「督導心理師」前往進行督導,維持服務的品質、瞭解駐點心理師工作狀況。
若是醫院的規模足夠(教學醫院以上),或是該地的駐點全職心理師夠多,
那麼也可以接受「實習心理師」的申請,積極培訓新人,並透過整體有規模的規劃,
有效減少日後「新手心理師」的環境與壓力調適時間。
當然,駐點或主任心理師要如何界定?新手心理師何時可以進入中生代心理師的行列?
這都尚需要市場機制或是諸位實務界賢達的參與界定。
名稱是構想時暫 訂,也許可以更清楚,(一年多前寫的文章,目前應該可以訂出更好的名稱!)
可以讓伙伴們發自內心願意晉級,或是讓新伙伴不會覺得備受歧視。
例如督導制度有學界師長們在推動,實習心理師定位明確,這都不需要 我多加異想。
談談行銷
至於「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業」的成立,可以邀請各位伙伴求學時代
專攻組織、人力資源等相關專業領域的同窗老友們一同規劃,
也引進更佳系統化的管理與企業思維來針對這些部分作更有效的管控,
或更具宣傳效果的行銷管道。
講到行銷管道,也不得不提一下,網路都已經進入WEB2.0的時代了,
心理師之間的溝通管道與互動機制卻還是相當的陽春與單方向。
心理師們分佈在不同的醫院中,彼此間的互動與交流往往也僅限於之前的同學網絡
或是繼續教育時短暫的相會。這每次碰面,光是寒暄問候、情緒宣洩時間都不太夠,
又怎會 有機會講述往後的規劃與組織呢?
更別說各位老中青三代伙伴們一直想要作的:「打響心理師的品牌」!
所以如果有一個這樣的空間(臨床心理師人力派遣公司)
或是平台(定 期工作分派與協調會以及相關的網路平台:部落格、討論區等等)。
那大家的目標才會清楚且一致吧?
要打出品牌,當然要先把各個產品集中起來。
有人聽說過可口可樂推出兩百種不同外型的瓶子,裡頭裝的可樂口味與份量也未必相同;
那…誰要買可口可樂啊?誰要花錢碰運氣啊?
最近很紅的話題是「如何尋找藍海」,也經常聽見前輩賢達們提起。
然而,真正持久的勝利不在競爭求勝,而是創造
「藍海」(blue oceans):嶄新未開發的市場空間,逐步發展成熟。
「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是要我們創造重大價值,讓對手相形見絀,無法趕上。
但是,在價值創新之前,我們是否該先保住自己?
如果我們都還在紅海中掙扎求生,痛苦翻騰,
就算有前輩賢達願意擔任前往藍海的舵手,恐怕還募不到船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