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4日 星期一
講心塾之感性時代的心理衛生成人教育(加註重貼)
在經過幾年的心理治療會談後,漸漸有些心得;
加上之前學組繼續教育邀請香港中文大學的梁耀堅博士講課時也曾提到:對個案作良好的心理衛生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個人認為良好的 心理教育和良好的投契關係同樣都應該是一個好處遇的基礎。可是除了在會談中進行心理教育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管道呢?
如果民眾對臨床心理學不再是一無所知,而開始進入一知半解的狀態,
也許有更多的時候,他們會試著去尋求更清楚的解答。
再進一步想想,
如果一位資深心理師他可以透過包裝把更多更清楚的臨床心理理念傳遞給民眾,
是否更大的市場會在推動下出現?
##CONTINUE##
寡佔市場的好處是壓制那些同領域的人,卻忽略了不同領域或可替代的成長。舉個例子來說:當某家國道客運成功的壓制住了其他的國道客運公司之際,卻發現旅客都轉搭高鐵了,這家孤獨勝出的國道客運可以說他是勝利者嗎?
以往掌握知識就等於擁有權力,掌握知識權力就可以得到力量。然而隨著時代轉變,知識經濟掛帥的時代漸漸的走入了感性經濟的時代了,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即便還沒有過完,但可以確定已經過去一半了。在未來,我們可以說:分享與民主才是真正的力量,而成人教育正可以承接這個理念。
如之前的異想架構所談,組織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團隊可以凝聚力量,提供需求者服務,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專家力量;而成立臨床心理的成人教育機構(暫名為「講 心塾」)則可以提供更寬廣的心理教育師資與推廣基地,挖掘更多的需求者—這是迎向未來感性時代的途徑。以下先構想「講心塾」到底可以講些什麼?
狀況內與狀況外
走過學校講課、社區講座進行衛教、或於警局、地檢署等公務機關擔任講者等等,總覺得臨床心理師的路開闊了不少,但回頭想想講課內容又往往讓我覺得:心理師似乎依然被社會成見或眼光侷限。臨床心理師會的東西其實不少,各位前輩賢達、後進俊彥們也都不停進修與鑽研更多與社會脈動結合的議題與看法。我們不該只是慣常講著「壓力調適」、「情緒管理」等等這種「狀況內」的議題類型。讀到這邊,請試著放鬆自己,開始發散性的思考…思考以下提到的講題:
* 其一失智老人如何照護:孝親子女的心理準備與支持系統的建立?民眾較容易聽到講失智症的診斷與判斷法則,可是家屬該知道的是確定失智症後,接下來該怎麼辦?不只是病情會繼續怎麼樣的惡化?臨床心理師可以告訴家屬們,如何有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家中有失智老人的各種狀況。
* 其 二為親職教育:舉凡新手父母、學齡兒童、提高學習興趣、青春期的溝通等等議題以往這方面多半僅有過動兒、情障生、對立性疾患少年等等狀況,才會有相關親職教育。但是我們定要等到出了問題才能介入嗎?不能早期發現早期處理嗎?甚或是更積極的促進溝通?也許這樣的講題也是臨床心理師們可以準備與考量的。
* 其三是夫妻相處:舉凡夫妻溝通、兩性平權、婆媳問題、家暴諮商、婚姻相處規劃等等。這部分隨便想想也是一堆,誰說只有把怨夫嘔婦都找來一起談才能作婚姻諮商嗎?或是一定要等到法院判了家暴保護令之後,我們才開始對加害人作認知輔導教育呢?在許多的會談經驗中可以發現,這部分的問題是很多婦女會主動求助的問題之一,如果他們更清楚臨床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會不會讓有溝通問題的婦女們都更能正視問題,也許也更會光顧臨床心理師的會談門診呢!
* 其四屬於精神疾病衛教:減少精神疾病給民眾的神秘感與標籤化的問題。這部分大概是最基礎的吧?然而,怎樣講得生動?怎樣讓民眾聽下去、聽得懂是很重要的!這樣的講題以往就是主打憂鬱症,其他如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新聞記者幫我們打的廣告,對之給出一個正確的概念,甚至訂出一個合宜精神衛教的「起承轉合」,也許也可以讓精神疾病的衛教顯得更專業,更具可聽性。
* 其五也包含精神病患者家屬心理支持與準備:可以包含法律方面如辦理禁治產、殘障鑑定等,有無好壞處?或是如何照顧可以減緩病情的再發?當然也可以跟其他如醫療、職能治療、社會工作者等專業搭配進行課程設計,讓家屬學會善待患病或行為偏差的家人。
* 其六尚有吸毒者、成癮者的家庭支持系統與相關基礎教育。這屬於戒癮後心理復健的部分,戒癮的社區模式中,想要社區化就無法避免從環境因子改變起,筆者也進 行過兩年的戒癮後心理復健團體,這部分的相關基礎教育不但應該只針對成癮者、成癮者家屬,也可以推行到讓法務部相關人員有更多更清楚更學理的理解。
* 還有更多諸如創意思考、有效學習、心理保健、腦部保健、情緒保健等綜合性的主題。難道上述議題屬於「狀況外」嗎?一般而言,如果一位臨床心理師的工作場域有中等廣度,那這些問題應當不停出現。有沒有人思考過該怎麼講才能使個案及家屬理解呢?如何講解才能淺顯易懂呢?
臨床心理的成人教育機構 —「講心塾」
也許有人聽到這個計畫會愕然的說:這跟張老師機構的心理學苑有什麼不同?因此首先從中做出一個市場的區隔。張老師心理學苑中有成長團體、專業輔導,也有針 對小朋友設計的營隊等等。也和市民學苑、社區大學有相互聯絡的機制,這機制不可否認的是相當穩固也受到信任的。
而我們要先假定,「講心塾」的對象可能會與張老師心理學苑要的對象出現在不同層面或區域,同時講者的設定也不一樣。
首先,張老師心理學苑的講師群,常是大專院校內的教授老師或是享有名氣的歸國學者,講授的課程也多頗有深度,想理解的話,學員需要些許基礎知識、相關基礎,而這條件本身已經對聽眾、學生設限。
其次,多數民眾聽到張老師就聯想起輔導老師,然而,這標籤有沒有優缺點?請大家放掉自己的專業身份,回想一下小學時代的你,對輔導室的基本印象是什麼?多數的狀況下,你可以恍然發現懂得善加利用輔導室的那一小群同學,放到現在社會中,依然是市場上的一小撮啊!
當然真正的重點是臨床心理師提供的服務,民眾是否都可以接受?來自不同教育程度與不同的職業背景與客戶需求中,臨床心理師的服務是否切合客戶需求?更加的強調開發民眾成人教育的部份!(這當然是下一篇要寫的囉!只是拖稿很久了!)
綜上所述作一個區分,諸如張老師心理學苑、宗教性的四維文教院及其他類似單位等是屬於相關專業的進修,而「講心塾」可以定義為擴及多數民眾的需求,透過實務界的臨床心理師提供各種成人教育課程,加上新手講師的養成與訓練等。因此市場開闊,孤芳自賞不會再是臨床心理師的夢魘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