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專業(just for 臨床心理師)

在工作過程中,一直聽到這行業的學術界大老們,頻頻提及「專業」這個詞。
每個人對專業當然都有一套他自己的認定。

根據教育部的辭典網站的解釋:「主要研究某種學業或從事某種事業。」
看見這解釋很開心的引用過來,因為這個解釋剛好很合用現今的景況:
臨床心理師恰恰區分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


##CONTINUE##


一定有人覺得無聊,區分內外團體本來就是一種紛爭的開始;
更別提兩個團體又互有認知上的差異。
當然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就是最大的問題存在之處。

學術界是我們的出發點,
當初設定碩士考照,所以假定每個執業者都有一定的學術底子;
也在當初就設定臨床心理師是一種學術實務並行的特殊醫事人員,
當年有怎樣的設計理念?孤陋寡聞如我,實在不知。

然而,在風聞臨床心理學會推行兩年制的住院訓練、次專科的分科訓練等訊息之前,
我個人對於增強自己的專業一直都覺得這是我自己的責任,也是對於我執業處所的一種專業要求;

對於身處不同的城鄉差距內中,對於自己該有那些一般性的專業特質?
又該發展那些特殊性的專業特質?都是自己應該清楚思考與好好去發展的。

我一直對被別人安排好的職涯(甚至生涯)都感到相當不可思議?
怎麼會願意這樣呢?
某制度規定到一個層級,好不容易,幾經辛苦超越了層級後,
你還想要尋找另一個制度框限自己?

舉個例子:

有一年,跟一位已經拿到證照的學弟聊到未來的打算,
他覺得自己學習不夠,需要作更多更專業的學習,
所以他決定找一個有專業督導的執業場所,好好的持續學習
幾年後,他又換一個執業場所,繼續學習
他說:他還是覺得學習不夠,他不明白為什麼學長姐們都可以哪麼有自信的說出一些想法跟判斷?

聽完後,我倒是不明白他為什麼不踏出好好面對自己職涯專業的第一步?

有一天,我跟一個新鮮人談到醫事人員的住院訓練,
他雙手一攤,表示他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不過「學會」應該都已經安排好相關課程讓他選擇,或者是醫院應該要幫他安排吧!

聽完後,我雙肩一聳;這位學弟,要花上好一大段時間才能從學生迷霧中過渡到實務工作者迷霧中囉!

另外有一天,我對著一群大學見習生介紹我們的工作,
他們質疑:為什麼我們要用閩南語跟病患及家屬溝通?這樣不會很不專業嗎?

我反問他們:溝通難道不就是要讓對方理解嗎?
見習生表示他們不會講臺語:希望病人家屬應該設法聽懂,畢竟是他們來求助的,不是我們要拜託他們

聽完後,我只能想:
好在!你還沒有考上研究所!
好在!你還沒有資格考國考!
好在!你就算來面試,我也將因為你不會用台語跟個案溝通而不錄用你!

以上幾個例子,年齡層次不太一樣,都是我近兩年遇到的人;
但是不管是內在的想法還是外在的影響,我想都相當值得大老們去思考。
我以前寫過這一篇:20060313聯合公會演講聽後感(加註重貼)

(http://darkweng2007.blogspot.com/2008/02/20060313.html)

也是跟這事兒有點關係,現今這一篇算是一點想法的延續。


當然,寫在自己的部落格自嗨(high yourself)
是因為我就是鄉野散人,不是高堂大院的掌事者;
況且
往往

野人獻曝的下場,善則善矣;不善,可能就下場堪慮。


所以,我寫我的「個人想法」;不往上獻,沒有「獻曝」的問題!

倘有臨床心理師不小心看到,給點小意見非常歡迎!
要來吵架請免,小弟和平至上,火藥不著的!

至於內中所舉的案例,均為個人親身經歷,
但我更改了一下時空場景,如要對號入座,敬請自己做好心理準備!
不要自己上了座卻又上了火!

專業是要自己負責任的,
而不是僅靠著外在的東西來增添印象分數。
當然,外在的分科、頭銜多少有點幫助,

不過,我相信心理專業是一種醫病關係的互信互重。
自律內省與專業內涵,也許才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最重要(好笑)的是:

專業不是自己講來爽就好了,
外在的增添也別盡是「人所不知」的「自以為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