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波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重創了電子新貴及金融業,不少人面臨被裁員或是強迫休無薪假的慘況,一時之間,心態無法調適,出現了失眠、憂慮、焦慮等身心症狀。
但礙於面子問題,許多40、50歲竹科人不願意直接求助於精神科醫師,寧願多花些錢,每小時花費兩三千元,尋找臨床心理師的協助與諮商。有些人甚至是六年級生,像小林才35歲,也擔心找不到工作,而來求助心理師。
(後略)...」
紅字這一段,個人相當不滿。
記者對心理師的理解到底有多少?如果理解程度不夠?
如果連臨床心理師為何要依小時計費?
(精神科醫師作「真正的心理會談」也是依小時收費啊?當然多數不談啦!)
(因為作心理會談的時間,可以看上10個以上的病人,光是健保診察費就破會談費了!)
(況且醫院往往會有業績要求,停下來談一個病人,造成自己的業績有問題?應該沒人作吧?)
請注意喔!是真正的心理會談!是協助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心理會談。
不是健保給付下談幾分鐘的支持性心理治療。
不然記者先生你有更好的收費方式嗎?
##CONTINUE##
如果~記者先生對這些生態不深入了解,就寫了篇報導,
好在他沒有叫做醫療新聞等~他的主題是搶救失業,哪我只能說~我個人不太滿意。
但是至少有人願意報導一下臨床心理師...。(這邊還是要肯定這位記者啦!)
好~請試想一下~
竹科人不願意求助精神科醫師是因為他們之前工作時已經吃夠精神科醫師的藥物了?
還是他們根本就知道~身心症的問題源自於自己的心理調適,靠藥物只有一時?
有人靠的是藥物調節加上時間緩衝,慢慢的克服面對的問題。
可是竹科人都是效率至上的知識分子,找專業人士提高自己面對問題的效率應該合理吧?
竹科人可不笨啊!
另外~
醫師也是人,他們也要受醫院管理宰制,他們更不笨。
所以開藥為主,會談為輔。
可以的話,把會談轉介給臨床心理師更好。
但是~因為虧損連連卻年年有獎金的賤保局高薪官員們「覺得」臨床心理師會談不用付太多錢。
所以當醫院申報心理治療時,賤保局就退回或賤價給付(就是給低點等級的給付)。
臨床心理師們工作八個小時,扣除寫報告、作測驗、行政事務,
一天頂多好好的談四個前來求助的個案。
(這還是很拼的心理師,一天來四個愁容滿面、問題各異的傢伙,你可以試試看!)
工作成效還是得不到賤保局高薪官員的肯定?
這時候,醫院會怎麼做?當然是要求心理師不要接這些業務啊!醫院也不笨啊!
殺頭的生意有人作,可是賠錢的生意哪會有人作?
好~可是心理師在進行評估時知道這個人的問題是心因性的,
其實可以透過心理會談去做一些治療及問題的澄清處理。
那~怎麼辦?
買賣契約的成立在於雙方願意吧?
當病人也覺得其實我跟心理師談過好像比較好的時候,他會主動問:「我可以找你談談嘛?」
心理師所待的醫院願意開設自費門診、心理師想能幫上個案有何不可時?
這不是一拍即合嘛?
2-3000元的會談,醫院的行政硬體還是得扣錢、心理會談又拿不到賤保給付?
這時候不是使用者付費不然是誰要付費?那不成是賤保局高薪官員嗎?
心理師難道就笨到要做白工嗎?
以上~由於大家都不笨,所以努力找出一些妥協方法。
當然,最聰明的還是賤保局高薪官員,因為他們只做了啥都不懂跟坐領高薪這兩件事,
就可以造成大家的求醫模式大為混亂,媒體群眾都搞不清楚的高效能干擾!
新聞其他部分個人沒有意見,因為新聞主題針對的是竹科人的遭遇與重新出發。
只是對某些語句較為敏感~故有感而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