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情緒的舞台(雜文雜感)-1

有一種人閱讀的方式不是用腦理解,也非用心體會。
(靠~這兩個有什麼不同?不清楚,改天再寫一篇分辨一下。)
他只是用眼睛掃瞄,抓出重點。
他最合適的工作是把文字做成重點摘要或投影片,
交給下一個人。


這有什麼不好?不~我沒有說這不好!
對很多閱讀速度不快的人來說,是相當羨慕的。
在台灣的教育方針下,這樣的人也可以獲得還算不錯的成就。


##CONTINUE##


然而有天發現我看書的時候,會出現一種解離的狀況。
例如說:我寫下這段文字:
「原諒是一種過程、是一種接受、是一種溝通也是一種連結;
需要寬廣的視野。
通常你必須採取行動,有時候你必須屈服於信任與信心。
多數人無法原諒某些陳年舊事或自以為是,
原因是無法放棄憤怒,
因為一旦放棄了情緒,
將會有一種無所立足的空虛感,造成個體的痛苦,
彷彿失去了表現的舞台。
當你選擇原諒而感覺空虛時,
需要有信心去相信這些空虛的感覺終將過去,
轉變成其他形式。」

你有看完嗎?然後用心去跟這些文字進行一些互動與理解呢?
還是你腦中記住了一些字眼後,捨棄了這一段呢?

於是

有些人很會抓重點,很會找綱要,但依然缺乏人文素養的原因,
呼之欲出了...。

(對不起,都說是雜文雜感了,思緒跳來跳去也是一定會發生的啦!
以下就是思緒飛躍的部分。)

想到前不久幾位個案的情況與其所述:
原諒曾經出軌的丈夫或妻子,對多數的人來說是件難事。


由於社會文化的炒作,
源自情緒為基的理解;
因為對方於理有虧,
於是自己於情有據。

據之憤怒、據而怨懟、繼而憂傷、繼而沮喪。
然而,
憤怒什麼?憂傷什麼?
怨懟什麼?沮喪什麼?

因為情緒搭了一個舞台,沒有情緒上妝就不能上台;
因為不想失去僅有的表現舞台,不想失去被注目的感覺。
所以緊緊抓著...
很多人都這樣表現著,
一點差異性都沒有嗎?

(待續~
基本上這部分文字僅是在點出一些問題!
有把文字的內在看進去與內文互動的人,
你也已經開始思考自己的問題在那邊了!
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