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狄波頓
我喜歡的一位哲學作家,
針對成功與失敗的一些論述;
我喜歡這樣的談話節目。
跟名嘴爆料的爛節目比起來好多了!
不管你是不是思考未來與成功定義的臨床心理師
你都應該把這演講看完(不好意思,我英文有限,多半是看字幕的!)
然後想一想,
這樣的想法有無在你的職業生涯中出現過?
(20100105補充)
剛好天下雜誌的專題:
專訪《多少才夠?》作者艾倫.艾貝 重新定義你對富有的看法
也在討論類似的問題,當然,一個是哲學作家、一個是理財專家。
但對等重要的是,他們都提到了對生活的重視。
人常常把金錢和快樂連結在一起,認為有錢才有快樂。
然而,
快樂的有錢人,通常都是先有快樂,後來才變得有錢。
首先得承認,沒有錢的確是個大問題,
沒有錢,就沒有安全,會不快樂。
不過,有五十萬美元或一百萬美元,也不會因此讓你的生活更精采。
用光譜來比喻,最左邊是負十,最右邊是正十,
負十是自殺,正十是像達賴喇嘛那樣的快樂。
沒錢買房子、養小孩,也許是處在負七、負八,
安全理財就是讓你從負七到零,從零到十,牽涉到錢以外的事物,
這不是說讓你快樂,而是讓你不會因為沒有錢而不快樂。
錢只能讓你從負十到零,要從零到十,需要超越金錢。
在現代消費社會,不管你收入高或低,
每天離開家,大家都想辦法多賣東西給你,
大家都告訴你,多比少好,愈買愈多,到最後入不敷出。
但是,多並不會增加快樂。
要時刻把持,到底什麼對你最重要?
手上有限的金錢,要花在對你重要且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上。
到底多少才夠?要回答這個問題,
就得自問:「我生命中到底什麼重要?」
有了答案,就會知道多少才夠。
如果不知道什麼重要,那麼,再多都不夠。
同樣的道理,
依然可以在臨床心理師的職涯、博士班研究生的痛苦中看到,
如果我們一直沒有自問:「從事心理師的職涯中到底什麼重要?」
如果我們一直沒有自問:「這段歲月的付出到底讓我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一直只是在想:「怎樣能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
如果我們只是一直在比:「怎麼醫師賺比我們多?」
「怎麼社工可以做這個?」
「民眾為何相信非專業?」
我們只是一直在用別人的成就來比較,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
國外的心理師怎樣怎樣?
你是國外的心理師嗎?
你是國外的心理師嗎?
精神科醫師又怎樣怎樣?
你又是精神科醫師嗎?
你又是精神科醫師嗎?
大教授們認為怎樣怎樣?
需要同理有教職、不虞匱乏的他們嗎?
還是想清楚
自己的立場
與
什麼才是我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需要同理有教職、不虞匱乏的他們嗎?
還是想清楚
自己的立場
與
什麼才是我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