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從心理師2.0到「動態執業」

之前寫過一篇「web2.0與臨床心理學的可能關連性」的文章,
當時試著將臨床心理師的工作模式與網路發展的趨勢進行一個介紹與結合,
看看也近兩年了;這過程中也思考過心理師與成人教育之間的結合,
並提出一個協助臨床心理師訓練講師的「講心塾」的概念:
試著描繪臨床心理師透過各種管道對社會大眾進行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刊登在某期的蝴蝶飛訊)。

在觀察與寫作的過程中,漸漸發現心理師其實可以區分不同世代,
就像網路所謂的web1.0到web2.0乃至模糊的web3.0,
或是電信業的2G、3G、3.5G等等說法,
每一個階段重視的能力、強調的功能可能都不一樣,這邊做個粗淺的概述:

心理師1.0的年代,注重的是專業能力的培養、衡鑑的精準度;
工作是寫出好報告,讓醫師方便下診斷;努力保障病人的隱私,
卻也低調得讓大家不太容易知悉心理師的存在。

心理師1.5的年代,心理師開始希冀走出醫院,與不同的專業做出連結,
不論是司法體系、社政系統、特殊教育、乃至於其他的財團、社團與企業之間的合作。
也因為這樣,治療倫理的議題開始浮上台面,醫療或是人文的選項開始出現在心理師的面前。
這是從紅海轉往開拓藍海的一代,依然遵循1.0世代的專業能力訴求,
但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與連結力。此時,社會大眾漸漸看見心理師的身影了。

心理師2.0的世代呢?心理師在醫院內外到底該有怎樣的機能?


##CONTINUE##

人力招募來說,除去部分醫院可以順利招攬到臨床心理師以外,
多數醫院無不引頸盼望每次高考後的渺茫希望,
或是道聽途說那個現職的心理師搬家、結婚等等;
而臨床心理師們,則又往往不滿於多數醫院內過多的業務與過低的薪資水平…。
(當然,這種狀況城鄉有異;作者還是以自己所處身之處出發。)

倘若一位臨床心理師,可以跟醫院管理階層談判薪資或是業務負荷,
也可以招募組織一個合宜的心理師工作團隊,當然還得具備1.5世代的連結力與影響力。
這樣的2.0世代應不應該生存得更好呢?

也因此就業務行銷來說,臨床心理師除了可以在各種不同場域發揮他的專業知能,
也可以透過其專業形象去包裝一些嶄新議題甚或成為某些場域的意見領袖。
還要懂得利用一些嶄新的平台去演繹自己的存在舞台,也許可以分化出更為精緻的分類。
在全省已經有12個開業心理治療所的今天,
我更加相信:「行銷耕耘得好,開業就如同挖到金山,沒有行銷規劃,領薪水也會水盡源枯。」

而我們這麼一個小眾團體中僅靠部分傑出的戰將開疆擴土真的足夠嗎?
但我們這麼一個小眾團體中多數屬於低調的耕牛默默耕耘真的合宜嗎?
你到底怎麼自許的?
我們是有知能的專業人士?還是民眾的好朋友?
我們有驚人的經費、龐大的組織、發聲的管道、合宜的平台嗎?
如若不然?我們是否應該試著嘗試更不同於傳統的模式去行銷我們的專業?

2008年12月,筆者到高雄市公會講了這個主題:『臨床心理師「動態執業」的心路歷程』,
對臨床心理師現今的活動狀況提出了這麼個新名詞來形容;
在GOOGLE上頭打入「動態執業」這個詞去查詢,是找不到什麼相關資料的。
然而既然這運作模式是個發展中的趨勢,也不是因為我有「新語症」才想出這麼個名目;
而既然要強調的就是臨床心理師與市場設計行銷的關聯性,
當然要先幫它找出一個行銷用的詞彙。因而提出這樣的名詞概念,
希望可以提供給已經這麼做的心理師一個共通的標籤與話題,
也讓有心往這方向運作的臨床心理師參考、多個選擇的方向。

這幾年來大家都在談如何讓大眾知道心理師,
希望可以有更獨立自主的專業性、更多元的服務面相,
也開始注意到真正重要的:如何讓人家更清楚臨床心理師的存在。

於是我在學會長期強調的「科學家-實務者」雙重訓練模式之外,
增加了「行銷者」的概念。
也增加了「行銷者-實務者」的交集部分概念,並稱之為「業務心理師」



希望更多的同業們,以「業務心理師」的角色活躍;
透過多方執業,在不同的場域中進行臨床心理師的業務,
把臨床心理師的角色重新演繹出更本土化、更有活力的狀況。

透過不同的場域發揮:不只是在醫院、學校,
你還要能在監獄、戒治所、個案的家中、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就業服務站、
三山心理衛生服務站、社區復健中心,甚至更多目前沒有想到的地方發揮臨床心理師的功用。
如此,屬於臨床心理師的更多新機會才能更清楚的浮現。
心理師不該躲在自己的辦公室中思考如何與個案具體化,
而是要走出去實際與可能有需求的民眾互動,
與社會資源進行連結、重新定位自己、發現自己的核心價值,做好時間與業務管理等

工作動起來,才會發現切入的空間。發現新空間,就能重新定位尋找新市場。

其實重點不是如何跑來跑去賺多少錢,而是如何改變觀念找到臨床心理師的核心價值。
還想緊緊抓住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傳統」心理專業服務模式,
嚴格遵守十九世紀時的治療倫理與規條,就容易把自己綁在哪邊。嘗試著改變你的觀念:
不要再等在醫院裡邊、不要再被動接受轉介、
別再覺得除了操作心理測驗工具跟執行健保制度下的名目外,心理師好像不能幹什麼?
試著去想想專業倫理的核心要求是什麼?
我們可以怎樣轉換實踐的方式?
而不是拿專業倫理來當作自己無法踏出去的藉口。

不管你要稱為「多元臨床心理師」、「動態執業心理師」,
心理師得學著在不同的執業場所中做出最符合心理專業判斷的處遇:

  1. 在學校裡,導師把學生交給你,並不是只要給他一個診斷或測驗報告就好,你得告訴老師,他可以執行怎樣的計畫?當然你若是順便可以開個頭給他就更好了。
  2. 在監獄中,團體成員拼老命告訴你他是冤枉的,最容易相信個案的心理師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尋找到個案的高危險因子,協助他進行再犯預防呢?
  3. 在高風險個案的居家服務中,你不會有桌椅,你可能得倚在床邊、可能得蹲在地上等等,而你可以在這樣的狀況下,找到他的保護因子並且進行加強嗎?
  4. 社區中,隔代教養的奶奶帶著老愛說謊的孫女來找你,希望你可以跟她講怎麼管教這樣的小孩?你可以在怒氣沖沖的奶奶威脅下,問出孫女到底真的想要什麼嗎?你可以給這個奶奶一個她滿意你也安心的好答案嗎?
  5. 當個案因為需要進行家庭代工而無法跟你好好的坐下來談的時候,你要跟他約下次還是就這樣放棄呢?

你還可以為你可能的客戶做些什麼?
當你懂得為你的「客戶」創造價值時,你的價值相對的也會被創造出來!

當你懂得講別人聽得懂的話,才能夠溝通; 當你跟客戶一起看見願景,才能有話療 ;
當你能解決使用者的困擾時,才會被重視;當你能滿足求助者的需求,才會有下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