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心理師 2.0世代的發想

這一篇文章從2007年底寫到2008年初,趕不上春季號的蝴蝶飛訊了。
因為把兩篇文章接在一起,有點跳躍。不過,我就先貼在自己的部落格上~

自爽一下!


想起之前寫過一篇「web2.0與臨床心理學的可能關連性」的文章(刊登在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通訊中),當時試著將臨床心理師的工作模式與網路發展的趨勢進行一個介紹與結合,看看也擺了一年多了;也思考過心理師與成人教育之間的結合:「講心塾」的概念,試著描繪臨床心理師對社會社會大眾進行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其實心理師也可以區分為不同世代,就像網路所謂的web1.0web2.0乃至模糊的web3.0,或是電信業的2G3G3.5G等等說法,每一個階段重視的能力、強調的功能可能都不一樣。

##CONTINUE##

我試著把「我以為的」不同世代作一個粗淺的概述:

心理師1.0的年代,注重的是專業能力的培養、衡鑑的精準度;工作是寫出好報告,讓醫師方便下診斷;努力保障病人的隱私,卻也低調得讓大家不太容易知悉心理師的存在。

心理師1.5的年代,心理師開始希冀走出醫院,與不同的專業做出連結,不論是司法體系、社政系統、特殊教育、乃至於其他的財團、社團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因為這樣,治療倫理的議題開始浮上台面,醫療或是人文的選項開始出現在心理師的面前。這是從紅海轉往開拓藍海的一代,依然遵循1.0世代的專業能力訴求,但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與連結力。此時,社會大眾漸漸看見心理師的身影了。

心理師2.0的世代呢?心理師在醫院內外到底該有怎樣的機能?

以人力招募來說,除去部分醫院可以順利招攬到臨床心理師以外,多數醫院無不引頸盼望每次高考後的渺茫希望,或是道聽途說那個現職的心理師搬家、結婚等等;而臨床心理師們,則又往往不滿於多數醫院內過多的業務與過低的薪資水平。(當然,這種狀況城鄉有異;作者還是以自己所處身之處出發。)

倘若一位臨床心理師,可以跟醫院管理階層談判薪資或是業務負荷,也可以招募組織一個合宜的心理師工作團隊,當然還得具備1.5世代的連結力與影響力。這樣的2.0世代應不應該生存得更好呢?

另外,就業務行銷來說,臨床心理師除了可以在各種不同場域發揮他的專業知能,也可以透過其專業形象去包裝一些嶄新議題甚或成為某些場域的意見領袖。還要懂得利用一些嶄新的平台去演繹自己的存在舞台,之前在本公會(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中就有先知灼見的會員曾提到:要在網路上好好的發揮!

是的,就像現在看這篇文章的人多半馬上想到的是「網路諮商」,但是當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位會員講的是之前當紅的「yahoo知識+」;我後來得空上網看了看這個平台,的確有很多人在詢問相關於臨床心理的問題,但是回答也往往千奇百怪,有時有相當正確的回答,有時候則是一些胡言亂語的東西。

yahoo知識+」這樣的機制是網路入口網站yahoo設立的,其含括了具有Wiki概念的知識平台,如果我們(不管是聯合公會、學會、地區公會)建立了一個網站或是部落格(請注意!大體上可以這麼區分,但非絕對:叫做Web1.0的搞網站,Web2.0的則搞部落格)。

然後定期徵召會員上這個「yahoo知識+」平台回答相關問題,再把這組問答連結到公會的部落格或網頁去;透過彼此間的連結相通,去看回答的人若有興趣,(沒錯!他們就是問問題的人,也就是我們的目標客群)就會點選連結過來認識我們,至不濟也會記住我們的團體名稱(臨床心理師公會)。

也許請教一下自行開業的心理師,業務拓展順不順利?雖然這也因人因地而異,有人性格開創、彈性極大,有人穩重保守、步步為營。但是有一點我相信:行銷耕耘得好,開業就如同挖到金山,沒有行銷規劃,領薪水也會水盡源枯。

而我們這麼一個小眾團體中僅靠部分傑出的戰將開疆擴土真的足夠嗎?

但我們這麼一個小眾團體中多數屬於低調的耕牛默默耕耘真的合宜嗎?


因為心理師2.0的思考方向,應該是拓展與行銷、互動與民主。

我們是有知能的專業人士?還是民眾的好朋友?你到底怎麼自許的?

我們有驚人的經費、龐大的組織、發聲的管道、合宜的平台嗎?

有了以上的先設思考後,也發現我們僅有貧乏的經費、單薄的人力、過時的平台與些少的發言空間。於是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的資訊組就秉持著盡可能使用免費網路服務來進行行銷與組織整合,先在google的郵件服務上申請了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的專用信箱:kccp2004@gmail.com,善加利用gmail符合web2.0精神的ajax技術,讓公會的事務有統一且分類良好的收發平台。

另外本公會前後也曾設立了:

  1.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的奇摩家族(需要認證、登入,屬於會員間的相互討論,感謝當時設立的理事)、
  2. 第一代的高雄縣公會:yahoo部落格(需要登入yahoo會員才能留言);但因為以上的設置均各有其限制存在,對於我們極力想要跟上的網路民主分享新世代有距離。
  3. 年初某日,高雄縣公會資訊組即展開第二代部落格http://kccpa.blogspot.com/)的設置。因為會員均非資訊相關人員,對網路服務的要求就是開放、易於上手、方便管理為主。在尋尋覓覓的過程中,選定這個部落格服務,隨即也開始運作了起來。

在設定的過程中,也開始去搜尋其他公會的設置,大多數公會都是採用網頁的形式,使用「google大神」一查,就可以找到如:台北市、台北縣、高雄市、嘉義市等公會的網頁,只有「台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與我們一樣採用blog的型態,雖然不知道友會當初設置有何考量,但是其部落格的內容優雅有內涵,與古都府城給人的感覺果然有搭軋。

其他採用網頁的公會的設置則多數有帳號密碼的設計,這樣的好處是保全發言的隱密性,但相對是不是僅限制了有限的使用者?這也許是各地方公會各自的考量,當然本公會除了思考這些互動性、讀者回饋的方便性之外,我們最主要的考量還是維護成本免費!

至於其他的維護工作,就只有資訊組的成員有空上去貼一下文,並請公會秘書(或稱幹事)將要發給成員的訊息貼上。後續計畫邀請會員書寫相關衛教、心情小品等文章張貼。接下來有可能有更多的聯結與相關新聞置入,這樣的發展是彈性而多元的;有沒有人會注意到?開放式的架構至少比封閉式的網頁更容易被注意到吧?

以一個「成員多半為強迫性加入、凝聚力有待商榷」的社團來說,一個具有彈性、可修改樣式的溝通平台,這樣就可以初步作到了。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回應,每一個互動都可以呈現,每一個會員都可以創作,每一個路過的人都可以留言。

也許有人會擔心開放留言會有污衊或是損及心理師聲譽的留言出現,但是如果僅是個一言堂式的訊息公告,會引發更多的人有興趣來看嗎?也許有更多的互動(包含部落格、之前提到的yahoo知識+等等),可以讓更多人對臨床心理師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也促使成員對自己的組織目標有更清楚的澄清與整合。不也有句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如此也更能達到臨床心理師的行銷與整合目的。

當然,心理師的2.0世代,可能有更深層的進化或更突破的意義;我恰巧弄了個部落格,便從網路行銷與業務拓展上來發想一番,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一起發展出更多心理師的2.0世代特色!

(作者目前擔任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資訊組召集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